在客服中心,每当提到"绩效"二字,我们的基层管理和数据同学可能会心头一紧,谈之"色变"。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绩效很敏感、很复杂,而且看似表面只是一个金额的计算,背后却有一连串的运营逻辑。
ViVi印象深刻地记得,在2022年我们在梳理工作时,其中数据工作的一项是:绩效管理。在会议讨论时,其他部门负责人提出了疑问:数据组在绩效上,现在更多是在做单纯的计算,哪里有绩效管理的体现?
ViVi至今都非常感激那一次的质疑,因为自那一次后,ViVi持续地在思考绩效工作,虽然一路踩了很多坑,现在3年多时间过去,也算对绩效有了一些入门的思考了。
1绩效运营管理1-绩效管理是什么?
在人力中心,绩效不仅仅指的是计算,还有方案的设计、合理性、公平性、异常监控分析等。
绩效运营,按绩效的整个产出过程,其实是:
战略方向 → 方案设计\调整 → 绩效测算 → 方案生效\宣讲 → 异常监控 → 绩效计算 → 绩效分析 → 发现异常 → 方案优化
2-绩效方案是怎么设计
首先你要知道,人力中心,大多实行的是按劳分配,而按劳分配在员工眼里就是追求量。在运营管理层面,我们不仅想要量,还想要质,就会在考核内容上加量加码。因此,你大多会看到客服中心的绩效方案,基本都会出现2个关键指标的考核:员工产能和满意度。但是,如果不结合其他必要过程指标的考核,员工很容易在提升满意度的过程中迷失。
我们也知道,满意度的优化是一个特别大的话题,影响因子非常多,如果想要有效提升满意度,就要让员工按我们设定好的流程和规则执行,也就是去提升那些我们认为会影响满意度的过程指标,比如:AHT、FCR、预约遵时率等等。因此,你又会看到客服中心的绩效方案中,又会出现很多过程性的考核指标。
绩效方案在一开始,是通过业务的战略方向来设计调整的。因为绩效本身,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驱动业务提升,以达到运营目标。因此,我们希望员工在绩效利益驱动下,能按照我们设定的绩效考核逻辑去提升个人数据,最终影响达到大盘业务的提升。
除了通过战略方向来调整,我们的绩效方案还可能会有偶发性的临时调整,主要是针对一些比较大的业务变动,需要适当调整一下绩效考核的内容。这种业务偶发性的变动,可能是业务突然有了什么调整,对业务指标有较大的影响,让客服的处理变得更难\简单,那对应的单价、考核目标都要做调整。
日常的绩效管理中,我们更多的调整原因是:绩效发现了异常。这种异常主要是:发现了影响公平性、合理性的问题,比如绩效作弊、考核不合理、不利于业务指标提升等。
因此,绩效方案的设计\调整\优化,主要总结为3个主要原因:
(1)战略方向:绩效的调整要利于运营提升,即能驱动业务提升,以达到最终运营目标。(频率:一年\半年一次)(2)业务偶发性变化:业务规则、功能等调整影响业务指标有较大变化。(频率:偶发)(3)绩效异常:主要指绩效的公平性、合理性问题。(频繁:较高,但都是小调整)
2绩效公平性
1-规则公平:人人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规则公平,意味着考核指标清晰透明、标准统一、数据准确客观。
(1)指标透明:绩效方案的计算方式、数据来源、权重分配、排名规则等要对所有员工公开,尤其杜绝"暗箱操作"。(2)标准统一:同一岗位、同一层级的人员,使用同一套考核标准。避免存在"特殊"。(3)数据客观:尽可能减少主观评判,以系统数据、录音、工单等客观事实为依据。如果一定要存在主观评判,则必须要有业务认可的清晰的校准规则。
2-机会公平:让努力能被看见
机会公平,意味着员工获得的各项资源支持,与一同参与排名的员工中是相同的,且在努力后,绩效也可以有一定的增长变化。
(1)相同的资源支持:确保同一波员工能获得相同的培训资源、知识库权限和技术支持。(2)努力后有收获:员工努力后,个人绩效排名\收入都有一定提升。
3-感知公平:关键在于沟通与反馈
即使规则再公平,如果咱们的员工不理解、不认同,也会反复质疑绩效的公平性。因此,持续的双向沟通和绩效宣导是至关重要的。
管理者需要定期进行绩效面谈,不仅仅是告知结果,更要倾听员工的困难,共同分析差距,制定改善计划。当员工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支持时,对公平的感知才会大大增加。
关于这一点,历史我们也曾遇到类似的问题,比如:我们要在绩效中考核外溢,向管理层宣贯的时候还好,但最后我们却经常发现员工吐槽反馈质疑:为什么要考外溢。在后续多次述职中,ViVi问了好些个基层管理,才发现连他们自己都没有理解到"为什么要考核外溢",又怎么能要求员工理解认同呢。
3绩效合理性绩效公平性是让员工"服气",而合理性则是让绩效管理真正"有用",能够驱动业务和组织向前发展。
1-利于业务提升:指挥棒要对准战略
正如之前所述,客服中心的绩效方案,最终是为业务战略服务的。
(1)方向正确:如果业务战略是提升客户体验,那么我们的绩效考核就应该向满意度、服务质量相关的过程和结果指标倾斜,而非单纯地追求通话量、产能。避免设置相互矛盾的指标,既要超短的通话时长,又要很高的满意度。(2)优化卡点:绩效数据是员工行为的表现,也能聚合发现很多运营的共性问题,比如:精准定位流程缺陷、知识盲区和系统卡点。
2-利于组织建设:打造高绩效团队
(1)识别与发展人才:通过绩效数据,我们可以清晰识别出绩效TOP员工、有潜力的员工以及需要帮扶的员工。这为人才盘点、梯队建设、个性化辅导和晋升提供了科学依据。(2)营造良性竞争氛围:公开透明的排名和合理的激励,能够激发员工的良性竞争和上进心。通过分享优秀案例和经验,可以促进团队内部的知识共享和学习。
3-利于个人成长:激发员工内在动力
(1)导航仪:让员工清楚知道"做得好"的标准是什么,以及如何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目标。(2)提供成长路径:将绩效结果与培训、轮岗、技能认证等发展机会挂钩,让员工看到成长的希望,从而激发其内在的主动性和创造力。(3)目标够得着:目标设定要符合"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过高的目标会让人绝望,过低的目标则缺乏激励性。合理的挑战能带来成就感。
4怎么发现绩效异常上面讲完了绩效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的定义,我们简单谈一下日常可以怎么去发现绩效的异常问题。
1-合理性:设定绩效参考值
对所有参与绩效考核的团队设定绩效参考值,作为日常绩效运营的一个参考基准。
它可以告知员工,普通团队与专家团队在绩效收入上有什么区别,如果他努力晋升到专家团队,他的绩效将会上涨xx元。同时,也可以识别出绩效倒挂的团队,比如A团队设定的绩效参考值是5K,B团队是6K,但某月A团队的平均绩效达到了6K,这是明显的绩效倒挂。
我们要让团队之间形成一种阶层差异,让员工有类似于职级晋升的感觉,这也利于客服中心健康良性的管理发展。
同时,后续一旦有新成立的团队,自然而然可以根据团队定位,找到合理的绩效参考值,从而反向推导出绩效单价、系数等内容。
2-合理性:绩效驱动模型
绩效驱动模型,是为了检查现在的绩效考核内容,是否有必要考核(波动大的指标更需要考核,波动小且已快到天花板的指标减少考核);是为了检查现在的考核指标与绩效结果的相关性,如果相关性小,说明该指标的考核方式对员工没有激励作用,需要检查考核权重或计算方式。因此,绩效驱动模型,其实是在让我们定期审视:绩效是否有效地在驱动业务。
(1)相关系数
围绕绩效,在相关性这方面,我们可以研究指标达成与绩效结果的相关性,也就是说:指标的提升对绩效结果有直接的影响。
客服中心既然是用绩效在驱动员工,那员工每提升一单位指标,就要让员工感受到相应的绩效收益,否则,对于利益驱动来说,员工不会有太强的意愿去提升个人数据,整体增大的还是运营管理的成本和难度。
呼叫中心与客户关系管理专业委员会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022414号-7 电话:020-29886389
© CopyRight 2009-2013, ccm.gzoutsourcing.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http://www.gzoutsourci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