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人说 | 换位思考——在服务与被服务中寻找平衡的温度
来源: 时间:2025-09-09
夏日午后的阳光把楼梯间烤得像个蒸笼,朋友对着电话那头外卖员的抱怨有些无奈,他住的老楼没电梯,三伏天里,送餐员要爬七层楼确实是份苦差事。
这个场景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荡开关于“服务”与“被服务”的涟漪: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两种身份间切换,既是享受服务的消费者,也可能是提供服务的从业者,如何让身份转换时少些摩擦、多些体谅?
被服务时,多一份对“劳动重量”的看见。点外卖时,我们习惯了在手机上滑动几下就坐等美食的便利,但很少想过餐盒背后,是骑手顶着烈日穿梭在车流,是后厨师傅在闷热的灶台前重复颠勺。
就像朋友遇到的爬楼难题,与其纠结“这是你的工作”,不如说句“辛苦你了,慢慢上来”——一句体谅的话,或许比额外的小费更能消解对方的疲惫。服务是一种契约,但契约之外,还有人情。
外卖员的抱怨或许失了分寸,但也暴露了真实的疲惫;朋友的退让并非妥协,而是对他人处境的体谅。这与客服工作的本质不谋而合——既要用专业能力解决问题,更要用同理心温暖人心。
生活这场大协作里,没有永远的服务者,也没有永远的被服务者。服务与被服务的身份转换,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在服务链条中扮演角色。
对于客服人员而言,这份工作的重量,在于始终站在连接点上——既懂服务者的规则与不易,也懂被服务者的期待与焦虑。
这个场景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荡开关于“服务”与“被服务”的涟漪: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两种身份间切换,既是享受服务的消费者,也可能是提供服务的从业者,如何让身份转换时少些摩擦、多些体谅?
被服务时,多一份对“劳动重量”的看见。点外卖时,我们习惯了在手机上滑动几下就坐等美食的便利,但很少想过餐盒背后,是骑手顶着烈日穿梭在车流,是后厨师傅在闷热的灶台前重复颠勺。
就像朋友遇到的爬楼难题,与其纠结“这是你的工作”,不如说句“辛苦你了,慢慢上来”——一句体谅的话,或许比额外的小费更能消解对方的疲惫。服务是一种契约,但契约之外,还有人情。
服务他人时,也需保留对“需求合理性”的尊重。收银员面对排队顾客的催促,若能多一句“马上就好,请稍等”;客服接到投诉电话时,先别急着辩解“这不是我们的责任”,而是认真倾听对方的困扰。
服务者的专业,不仅在于完成流程,更在于理解“被服务者”的期待里藏着的需求。就像那位外卖员,若能换种方式沟通:“您好,您家楼层有点高,天气实在太热,我可能会慢几分钟,您不着急吧?”或许比单纯抱怨更容易获得理解。
我们客服的日常工作,本质上是不断进行“身份切换”的过程:既要站在客户的角度,理解他们的焦急与期待(如果我是客户,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想?)更要立足岗位的职责,清楚服务的边界与规则——哪些需求可以满足,哪些风险必须防范?就像处理一笔复杂的业务时,客服既要耐心解释流程的必要性,避免客户因不解而不满;也要灵活应对特殊情况,让客户感受到被重视。这种“在规则中显灵活,在灵活中守原则”的平衡,正是客服专业性的体现。
外卖员的抱怨或许失了分寸,但也暴露了真实的疲惫;朋友的退让并非妥协,而是对他人处境的体谅。这与客服工作的本质不谋而合——既要用专业能力解决问题,更要用同理心温暖人心。
生活这场大协作里,没有永远的服务者,也没有永远的被服务者。服务与被服务的身份转换,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在服务链条中扮演角色。
对于客服人员而言,这份工作的重量,在于始终站在连接点上——既懂服务者的规则与不易,也懂被服务者的期待与焦虑。
当我们在工作中真正做到“换位思考”,便会发现:服务的价值,从来不是“完成一次业务”,而是“守护一次信任”。而这份守护,正是服务行业最坚实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