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人说 | 呼入一线客服管理思考与实践
来源: 时间:2025-09-03
呼入一线主管面对员工规模大、运营要求高、风险环节多的工作任务,身负“党建业务融合发展”重任,不仅要政治素质高、执行力强,更重要的是要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帮助我们达成管理目标。
党建的很多管理方法对我们实际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现将一些方法和案例总结出来,供一线管理人员参考。
开展员工忠诚度培育时,应当结合经济下行、社会就业偏紧、贸易战持续深入等社会客观环境,通过同业薪酬对比、用工形式对比、福利发放对比,采用离职员工去向和个别离职员工重新归岗等生动案例,引导员工自觉主动珍惜岗位。
案例1:员工小A,入职半年有余,但同时备战考公,一直想把当前的工作当作备选,还想求得更好的发展。客服组长和主管紧紧抓住小A考公失败的管理时机,从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同业薪资、福利保障、员工本人收入等多个角度,帮其分析了目前她所处的情况以及下一步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后续观察小A,工作更踏实了,在平时和其他员工交流时,也能自然地带出就业形势紧张,要珍惜工作等话题。
二是管理要注重分层分类。如95后、00后员工等新生代员工,较为注重工作的趣味性和认同感,需要尽快尽早准确地找到她们的闪光点,引导她们在平凡岗位上发现自己的价值,要通过“有趣”“情感”等方式留人用人,而不是冰冷的制度和考核。
案例2:98年出生的小C,热情活泼,爱笑爱闹,家庭条件优越,刚入职后感觉总是不在状态,经侧面了解,她用于玩的精力过多,以致工作时没有精神,认为工作可有可无,对这份工作毫无兴趣。组长主管通过日常观察,发现她虽然状态精神不佳,但还常常受到客户表扬。针对这个点,组长、主管就经常表扬她,还经常请她向其他员工分享如何获得表扬,经过一段时间,她对工作产生了兴趣,自己主动探索提升其他指标的方法,她的绩效水平从80%提升至了30%,对单位的认同度也更强了,2025年更是主动推荐自己的朋友参加中心社会招聘,以行动体现了认可度。
而80后,90后员工,大多已成家立业,她们较为关注工作的稳定性、成长上升通道以及各类保障计划,针对性地帮助她们分析利弊得失,多从岗位职务晋升、患病保障等角度开展教育引导。
此外,外地单身女员工、孕妈妈在情感关爱、家庭生活关爱、孝敬父母、带薪假期等诉求方面也更为突出,需要格外关注,努力帮助她们解决痛点,创造一个“大家庭”的氛围。
如社会层面有经济发展和消费降级之间的矛盾,银行业有贷款发放和不良率之间的矛盾,客服行业有接通率和服务质量之间的矛盾,服务方面有人工服务与智能建设之间的矛盾,团队管理有严格管理和员工关爱之间的矛盾等,可以说矛盾无时不在,无时不有。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作为基层管理者,既要看到眼前具体的工作,更要站在更高的维度关注社会的变化,中心处室的方向,了解每个决策后的背景,这样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执行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在做具体动员和管理时也能让员工更好理解,减少误解和沟通成本。
不断地发现并解决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做出卓有成效的工作。
案例3:2024年我们在解决“储蓄卡客服和信用卡客服运营不均衡”的矛盾时,采取了客服综合化运用、云生产、分流策略运用等多种措施,开展员工综合技能培养、提升人员复用率,实现了储蓄卡客服和信用卡客服接通率双提升。紧盯主要矛盾不放,在解决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很多问题也同时解决了,比如员工技能单一的问题,各分行业务规则统一的问题,条线各分中心KPI考核的问题,塑造良性竞争氛围的问题等。
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积累积极因素,促进矛盾向好的方向转化。
案例4:在呼入一线刚组建客服团队时,某团队的组长小D,排名远远落后其他组长,主要原因是她以前管理的小组经常出现投诉,导致她过去每天的工作时间都用在了处理投诉、安抚客户的方面,新团队组建之后,她痛定思痛,下决心处理小组的投诉问题,一方面梳理所有业务规定并结合客户咨询热点,每天梳理1~2条给员工辅导培训,另一方面关注小组每个员工出错的情况,及时分析反思,通过不断的努力积累,她所带的小组投诉率已经大幅下降,推动工作也更有信心,目前小组成绩也提升到了团队第一。
案例5:员工小E罹患脑梗重疾,在组织家访时不仅要关心员工的病情,更重要的是告知员工家属我们的同心计划,大额医疗补助,让员工家属放心,不必为大额医疗支出担忧,同步帮员工搜集整理各类票据,完成报销流程。这样患病员工家属把主要精力全部用于照顾患病员工。最终我们这名员工在重度脑梗昏迷两周后,奇迹般地苏醒过来,现已能够正常工作生活。员工家属对这样的管理服务充分点赞,更是送上了锦旗表达对处室关爱的谢意。
案例6:员工小F家在云南,自己独身来成都工作,性格腼腆,不愿太多交流,绩效成绩不佳。团队主管和组长认真摸排了员工的家庭情况,在其刚被分配到团队时,帮其找到了一处离单位较近,公交直达,但租金又较为便宜的租住地,帮助她在成都成功地“落脚”,员工自己有了温暖的小家,工作忠诚度明显提升,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绩效水平由90%提升至了80%。
党建的很多管理方法对我们实际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现将一些方法和案例总结出来,供一线管理人员参考。
01审视构建科学的工作方法
开展员工忠诚度培育时,应当结合经济下行、社会就业偏紧、贸易战持续深入等社会客观环境,通过同业薪酬对比、用工形式对比、福利发放对比,采用离职员工去向和个别离职员工重新归岗等生动案例,引导员工自觉主动珍惜岗位。
案例1:员工小A,入职半年有余,但同时备战考公,一直想把当前的工作当作备选,还想求得更好的发展。客服组长和主管紧紧抓住小A考公失败的管理时机,从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同业薪资、福利保障、员工本人收入等多个角度,帮其分析了目前她所处的情况以及下一步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后续观察小A,工作更踏实了,在平时和其他员工交流时,也能自然地带出就业形势紧张,要珍惜工作等话题。
二是管理要注重分层分类。如95后、00后员工等新生代员工,较为注重工作的趣味性和认同感,需要尽快尽早准确地找到她们的闪光点,引导她们在平凡岗位上发现自己的价值,要通过“有趣”“情感”等方式留人用人,而不是冰冷的制度和考核。
案例2:98年出生的小C,热情活泼,爱笑爱闹,家庭条件优越,刚入职后感觉总是不在状态,经侧面了解,她用于玩的精力过多,以致工作时没有精神,认为工作可有可无,对这份工作毫无兴趣。组长主管通过日常观察,发现她虽然状态精神不佳,但还常常受到客户表扬。针对这个点,组长、主管就经常表扬她,还经常请她向其他员工分享如何获得表扬,经过一段时间,她对工作产生了兴趣,自己主动探索提升其他指标的方法,她的绩效水平从80%提升至了30%,对单位的认同度也更强了,2025年更是主动推荐自己的朋友参加中心社会招聘,以行动体现了认可度。
而80后,90后员工,大多已成家立业,她们较为关注工作的稳定性、成长上升通道以及各类保障计划,针对性地帮助她们分析利弊得失,多从岗位职务晋升、患病保障等角度开展教育引导。
此外,外地单身女员工、孕妈妈在情感关爱、家庭生活关爱、孝敬父母、带薪假期等诉求方面也更为突出,需要格外关注,努力帮助她们解决痛点,创造一个“大家庭”的氛围。
02正视运用矛盾普遍性原理
如社会层面有经济发展和消费降级之间的矛盾,银行业有贷款发放和不良率之间的矛盾,客服行业有接通率和服务质量之间的矛盾,服务方面有人工服务与智能建设之间的矛盾,团队管理有严格管理和员工关爱之间的矛盾等,可以说矛盾无时不在,无时不有。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作为基层管理者,既要看到眼前具体的工作,更要站在更高的维度关注社会的变化,中心处室的方向,了解每个决策后的背景,这样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执行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在做具体动员和管理时也能让员工更好理解,减少误解和沟通成本。
不断地发现并解决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做出卓有成效的工作。
案例3:2024年我们在解决“储蓄卡客服和信用卡客服运营不均衡”的矛盾时,采取了客服综合化运用、云生产、分流策略运用等多种措施,开展员工综合技能培养、提升人员复用率,实现了储蓄卡客服和信用卡客服接通率双提升。紧盯主要矛盾不放,在解决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很多问题也同时解决了,比如员工技能单一的问题,各分行业务规则统一的问题,条线各分中心KPI考核的问题,塑造良性竞争氛围的问题等。
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积累积极因素,促进矛盾向好的方向转化。
案例4:在呼入一线刚组建客服团队时,某团队的组长小D,排名远远落后其他组长,主要原因是她以前管理的小组经常出现投诉,导致她过去每天的工作时间都用在了处理投诉、安抚客户的方面,新团队组建之后,她痛定思痛,下决心处理小组的投诉问题,一方面梳理所有业务规定并结合客户咨询热点,每天梳理1~2条给员工辅导培训,另一方面关注小组每个员工出错的情况,及时分析反思,通过不断的努力积累,她所带的小组投诉率已经大幅下降,推动工作也更有信心,目前小组成绩也提升到了团队第一。
03重视坚持走群众路线
案例5:员工小E罹患脑梗重疾,在组织家访时不仅要关心员工的病情,更重要的是告知员工家属我们的同心计划,大额医疗补助,让员工家属放心,不必为大额医疗支出担忧,同步帮员工搜集整理各类票据,完成报销流程。这样患病员工家属把主要精力全部用于照顾患病员工。最终我们这名员工在重度脑梗昏迷两周后,奇迹般地苏醒过来,现已能够正常工作生活。员工家属对这样的管理服务充分点赞,更是送上了锦旗表达对处室关爱的谢意。
案例6:员工小F家在云南,自己独身来成都工作,性格腼腆,不愿太多交流,绩效成绩不佳。团队主管和组长认真摸排了员工的家庭情况,在其刚被分配到团队时,帮其找到了一处离单位较近,公交直达,但租金又较为便宜的租住地,帮助她在成都成功地“落脚”,员工自己有了温暖的小家,工作忠诚度明显提升,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绩效水平由90%提升至了80%。
新时代更是赋予了国有企业崇高的使命,作为基层管理者,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需从实践中,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力量。将国企优势、群众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业务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