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诉!你们的服务太差了,我的钱还没到账!”
一声急促而愤怒的咆哮从听筒中冲击而来,每一个字都裹着强烈的焦虑与不满。原来,这位客户在当天上午发起了一笔重要的对公转账,但直至下午,收款方仍不断催促,称未收到款项。情绪激动的客户认定是银行处理滞后,将全部压力与怒火转向了客服。
我深知,这一刻客户需要的不仅是一个解释,更是一份可靠的理解与实际的帮助。我沉住气,用尽量平稳的语调向他诚恳致歉:“非常抱歉让您遇到这样的情况,您别急,我一定帮您尽快查清楚,给您一个明确的答复。”
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话语背后的紧迫与担忧。结束通话后,我没有丝毫耽搁,立刻协调内部系统追踪该笔转账的流水,同时直接联系客户账户所在的开户行,详细说明客户诉求,请求加急协查。经开户行核实,该笔款项其实早已到达对方银行,但由于对方行入账审核流程尚未完成,因此显示为客户“未收到”。
掌握这一信息后,我马上回电客户,向他清晰说明资金的实时状态:“您放心,钱没有丢,已经在对方银行了,只是入账环节还没走完。” 我一步步指导他联系收款人,请对方携带报文标识号去开户行确认,并主动表示可全程协助后续跟进。
“您别客气,我特别理解您的心情,能及时帮您解决问题,我也就放心了。”那一刻,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看到的不仅是一通普通的客服电话,更是一个普通人购房梦背后的忐忑与期待。
这次沟通不仅化解了一场信任危机,也再次印证了服务的意义——它不只是流程与话术的堆叠,更是人与人的情绪接触、信任构建和价值传递。客户的急与忧,我们必须接过手、放在心上;而每一次问题的解决,也都是服务者与客户之间一次情感的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