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不能替代客服? ——一场关于客服价值的理性思考
来源: 时间:2025-05-22

(一)功能价值:标准化服务的"机器换人"临界点

例如,顺丰速运早在2007年-2008年期间就已 推出IVR自助揽收功能,通过电话号码关联客户最近一次下单地址,语音播报地址后客户按键确认是否在该地址揽收,即可实现下单至收派员的手持终端,至于寄什么、寄往哪里则交由收派员后续沟通确认。仅仅是这一个举措,就已经可以 减少40%因为快递揽收导致的人工 服务请求。那个年代,没有ASR,没有NLP,更没有GPT和DeepSeek ,连微信小程序和智能手机的APP都还没出生,但只要基础服务流程足够标准化,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精准分流,


(二)情绪价值:人性温度的不可复制性

现阶段AI在情绪价值领域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Ø 应对策略生成:无法像人类一样进行"情感账户"的长期经营

Ø伦理边界控制:缺乏价值判断能力,可能放大负面情绪


(三)资产价值:数据驱动的组织智慧沉淀

波士顿咨询集团(BCG)调研显示,采用AI辅助的数据分析团队,决策效率提升40%,但需要人工介入的复杂决策占比仍高达75%。这也从一个侧面 说明资产价值的创造需要人机协同的"混合智能"。毕竟场景研究、数据分析、市场调研、跨部门沟通、项目推动等都属于综合的高阶技能 AI或许可以打好辅助,比如全量的、完整的还原客户原声避免抽样偏差,但后续的提案和推动工作还是高度的依赖于业务上下游的协力和创新。


AI替代能力的评估矩阵:技术革命从来不是零和游戏

价值维度

替代率区间

影响因素

功能价值

≤90%

产品/服务的标准化程度越高,替代率越高

情绪价值

30%-50%

投诉在服务请求中的占比越高,替代率越低

资产价值

10%-30%

企业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替代率越高

但不要忘了,AI在进化,人也在进化,AI与人的关系并不是一个线性替代关系。

我们以出租车行业的演变为例 2010年网约车刚进入我们的生活时,全国的出租车大概有98.6万辆,到2023年底,13年过去,全国大概发放了700万本网约车驾驶员证,但即便如此,出租车的车辆仍上升到了136万辆。


是的,700万合规网约车司机的涌入,并没有拼掉传统的士的饭碗,反而出现了双向的扩容。这有可能是因为, 网约车通过动态定价机制,使高峰时段出行成本下降40%(滴滴研究院数据)。这使得原本因高昂车费放弃出行的群体(如学生党、低收入人群)进入市场,形成增量需求。从结果来看, 全国日均出行人次从2010年的3.4亿增至2023年的5.2亿。且由于市场扩容衍生出了更多的新业态,比如商务专车,这个注重隐私性、舒适性和服务品质的小众品类 年均增速达27%,2023年市场规模突破800亿元。


1. 我的岗位是否存在可标准化的"冗余劳动"?

2.在情绪疏导和复杂决策中,我的不可替代性在哪里?

3.过去一年,我为企业创造了多少可量化的价值增量?


答案或许就藏在每通电话的深度倾听中,在每次工单的细致分析里,在每个改进提案的字里行间。毕竟,能创造不可替代价值的岗位,永远不会被技术浪潮淹没。

所以 ,放下焦虑,好好学习如何与AI共事,持续打磨自己"不可被 编码的能力"。 下次当DeepSeek又刷新热搜时,不妨泡杯咖啡,对着屏幕说声:"来吧,让我们较量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