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投诉率是对服务的最低要求
来源: 时间:2025-04-02

这些年很多服务中心都将降低投诉率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依据。如果整体投诉率过高,不仅有可能会牵连到其他数据,在做年度汇报的时候也很难让管理层信服,因为很多管理者将服务的好坏直接和投诉率挂钩。


在我看来,如果一个组织投诉率过高,那服务质量肯定好不到哪儿去,但是优质的服务也不能用投诉率去衡量,因为两者之间并不是充要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可以来看一下服务中心的指标分类。服务中心的指标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基础型指标、拓展型指标以及底线型指标。基础型指标是日常对服务的一种基本评判标准,比如满意度、接通率、小时接待量、后处理时长等,这些都是涉及基础服务质量的指标;拓展型指标则是对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譬如万求率可理解为每一万笔交易中,客户提出咨询或求助的次数)、首解率、转化率、覆盖率、达成比等数据;而投诉率、不满意率、质检出错率等数据则属于底线型指标。


并且,任何一种商业模式,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进而获取利润。用户之所以会投诉是因为当前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由此看来,维护投诉数据是服务中心的一项根本性职责,换言之“降低投诉率”本就是一家公司、一个服务部门应该做的事,而且应当尽全力做好。如果我们从加分、减分以及不加分不减分选择一项对定性,那么降低投诉率这件事实际上是不加分不减分的。所以说,无论是从服务指标的整体角度考量,还是从单一的投诉维度衡量,降低投诉率都是对服务的最低要求。


同时,降低投诉率又是不得不做的一件事儿,但是我们应当用全面的视角去看待投诉,如果只是单纯地用优劣、好坏这种二元对立的观点去衡量它,必然是片面的。


那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投诉呢?毫无疑问,投诉的量级肯定是越少越好,但同时也应当意识到一个组织不可能没有投诉,也不能没有投诉。于我们服务人而言,投诉既是挑战,亦是机遇。


每一个投诉背后都隐藏着客户的需求和期待,我们如果能够妥善地处理并加以利用,不仅可以消除用户的负面情绪,还能为后续产品、服务等环节的持续优化提供源泉和动力,真正实现转危为机。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带领大家详细地了解投诉,包括投诉的类型、指标、价值以及判定标准。


01.投诉的类型


投诉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人员类投诉:因人员在服务态度、服务技巧、响应时效等方面无法满足用户诉求,进而引发用户投诉。


2.产品类投诉:因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导致用户投诉。


3.流程类投诉:主要包括服务流程投诉及业务流程投诉,因相应流程无法协助用户解决问题,甚至有可能产生掣肘,最终引发投诉。


4.突发类投诉:由于技术、舆情、风控等原因导致的突发事件,短时间内影响到用户的使用和体验,进而引发投诉。


02.投诉的常用指标


投诉的常用指标主要有以下4种:


1.域内投诉率:主要是指用户进入站内发起的投诉(计算公式为:用户站内投诉量/全渠道所有有效咨询)。


2.域外投诉率:指的是用户通过站外进行投诉,主要的反馈渠道有12315、工商以及微博等自媒体(计算公式为:用户域外投诉量/全渠道所有有效咨询)。


3.万投率:一万次服务中所产生的用户投诉(计算公式为:全域内所有投诉/全渠道所有有效咨询*10000)。


4.投诉成立率:用户投诉的问题最终判定成立占所有投诉的比重(计算公式为:投诉成立个数/全渠道所有投诉量)。


03.投诉价值最大化


降低以上这些投诉数据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仅聚焦于投诉数据,而忽视了其他更有价值的东西,否则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相比之下,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提升投诉所创造的价值。


从接触到的项目来看,管理者中能够真正用心抓“投诉价值”模块的,实属凤毛麟角。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更希望客服在服务过程中能够具备强大的投诉应急和挽回能力,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数据带来的压力。


针对“挽回投诉”这种方式,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别忘了这只是事后的一种补救措施,我们需要改善的是真正造成投诉的原因,这样才能避免再次出现此类投诉,达到事前防治的效果,在此过程中不乏会涉及到人员、产品、流程和一些突发情况,这就需要从系统上进行优化,而客服只能在安抚用户情绪时做一些润滑,如果能够再多走一步,可能会帮用户申请一些权限范围内的补偿和便利,但也仅此而已,实际上并没有解决投诉背后的根本问题。


究其原因,无非是想要真正解决问题,所耗费的成本高、周期长,无法促使团队在短时间内拿到结果。如果具体到执行层,可能还会涉及到跨部门对接、需求排期、产品迭代等一系列复杂的对外举措。


那如何才能在尽快控制投诉率的同时,挖掘出投诉背后更多的价值,进而实现标本兼治呢?


这里提倡使用“双重方案法”。处理投诉问题时,可以尝试制定两套方案,即“初阶方案+高阶方案”。初阶方案,属于一种临时性方案,是根本性方案没有出台之前的一种替代方案。其优点是输出时间短、见效快,不足之处在于无法解决投诉背后的根本原因,其效果也因人而异、波动率较高,且单个投诉的维护成本过高。而高阶方案是一种根本性解决方案,其优势在于能够真正解决用户痛点,做到事前防治,且适用范围广,效果稳健、波动率低,后期维护成本较低。但这类方案,前期投入大,输出周期长,且过程中事务性工作复杂。


“双重方案法”很好地弥补了两种方案之间的不足,通过初阶方案能够尽快输出可执行可落地的流程标准,然后对相应的投诉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如涉及外部门的,需要由服务中心牵头及时联络沟通,明确双方的痛点和需求,全面协调好优化策略及项目排期。


这里展示一个电商团队漏发错发的案例,有助于大家更好理解这两种方案。


1.案例背景

一款礼盒在打包发货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赠品遗漏和款式错发的问题,引发不少投诉。


2.原因分析

①人员:仓库人员每天的配货、打包量大,且商品款式种类繁多,工作中很容易令人产生疲劳;客服人员在接待时未能有效安抚;

②流程:仓库流程不规范,配货和打包为同一个人,缺乏打包前的质检工作;仓库商品存放区域存在堆积、混乱的情况,不符合5S标准;缺乏此类突发问题的应急流程,客服处理方式五花八门,增加了投诉风险


3.解决方案


初阶方案:

①面对漏发以及错发的用户,优先给予相应的现金补偿;

②如若用户不接受,漏发的订单可以帮助用户及时补发,而针对错发的用户可以引导寄回换货,为了表示诚意,一旦寄回物流有了流转信息就可以同步给用户换货发出。此外,还可以帮用户申请一些小优惠,比如赠送1张无门槛优惠券,既表达了歉意,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复购率。


高阶方案:

①仓库实行配货、打包分离,打包人员还充当着质检员的角色,打包前需要核对所配货物是否正确;

②为了避免长期从事单一工作所造成的身心疲劳,实行交叉轮岗制,即定期对员工打包和配货的职能进行轮转;

③严格按照5S标准对现场进行管理,即整理、整顿、清洁、清扫和素养。5S现场管理法又称五常法则,于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日本,目前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其作用是:保障工作环境整洁、有序、安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证产品、流程等环节的质量。文中提到商品存放区域存在大量堆积、混乱的状况,明显违背了5S标准,配货人员工作时很容易因为现场的混乱而出错,所以需要对现场进行重新布置,使不同商品的摆放变得更加有序、更易区分;

④增加此类问题的应急响应流程,提升服务人员在处理过程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降低投诉风险;


具体可参考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