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呼叫中心驻场式外包班组长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
来源: 时间:2023-03-27

摘要:

近年来,呼叫中心服务外包正逐渐成为企业项目运营、成本管控新趋势,服务外包能够集中资源,形成规模优势,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项目实际运营中,企业注重运营成效、指标监督、风险管理,外包商关注人员规模、运营成本、企业效益,双方对做为基层管理者和关键管理环节的外包班组长关注程度不够,造成基层骨干人员能力缺失、培养不足、职业发展受阻,影响项目开展。本文以国有商业银行呼叫中心驻场式外包商Z公司为例,将Z公司班组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事件访谈(BEI)、主成分分析(PCA)、优序图等研究方法,构建岗位胜任力模型并实证运用,验证模型效果,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银行业呼叫中心 外包 班组长  胜任力模型


01研究背景

2022年呼叫中心外包座席数量占全行业人员总量80%以上(《2022-2026年电信业呼叫中心市场现状调研及未来发展前景报告》),人员数量增长迅速,服务外包模式逐渐成为行业主流。银行业呼叫中心具有专业程度高、流程要求强、风险管理严等特点,对外包员工业务能力和技能水平要求更为严格,外包班组长作为基层管理者,承担着上传下达、流程执行、业务培训、人员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工作职责,在整个服务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笔者所在国有商业银行呼叫中心,呼入业务外包替代率已达90%以上,采用驻场式外包模式,行方负责人员培训、业务支持、提供工作场地和生产设备。外包商Z公司负责项目运营,人员规模650人,班组长50人,占比8%,薪酬区间4K-6K,与当地同业薪资水平基本一致,公司成立时间较短,在人员选拔、人才培养、内部管理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本文以Z公司班组长为研究对象,构建班组长胜任力模型。


02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依据


1.胜任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教授David McClelland首次提出,认为胜任是足以完成主要工作的一连串知识、技能和能力。Fletcher认为胜任是有能力且愿意动用知识、技巧和自身能力来完成工作要求。Taylor提出用“时间—动作分析法”界定胜任构成,并用系统培训的方式提高胜任。


2.冰山模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cClelland 提出“素质冰山模型”,用以测量和评估人才是否适合于特定岗位。“冰山以上部分”包括知识与技能等,可以短时间内通过一定手段进行测量,也可通过培训、锻炼等方法快速提高。“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与定位、自我概念、自我认知、特质和动机等,较难度量,较难改变。


3.洋葱模型。美国学者Richard Boyatzis提出,展示素质构成核心要素,说明各要素可被观察和衡量的特点。洋葱模型各核心要素由内至外分别是动机、个性、自我形象与价值观、社会角色、态度、知识、技能等,外层要素易于培养和评价,内层要素难以评测。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某一领域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相关资料,阅读、分析、归纳、整理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能够了解行业内关于班组长行能力的整体要求,全面汇总胜任要素。


2.行为事件访谈法(BEI)。通过对关键事件访问和研究,收集有效行为数据。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设计有弹性、针对性强、切合工作实际的访谈问题,能够快速掌握信息,收集有效要素。


3.主成分分析法(PCA)。将多个变量通过线性变换,定位关键重要变量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用于提炼核心胜任要素。


4.优序图法。对多个指标进行比较,确定指标重要程度或优先次序,进行系统评价排序的方法。优序图法既能处理定性问题,又能处理定量问题,利用该方法,能够科学有效确定要素权重。


03模型构建

(一)建模思路


以Z公司在编班组长为研究蓝本,组建专家团队负责模型搭建,通过文献研究、行为事件访谈等方法收集汇总要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炼关键要素,运用优序图法测量要素权重,建立模型,并实证验证。


图片

(二)建模过程


1.组建专家团队


建立多岗位、多层级的专家团队,负责建模过程中访谈、测评、验证等工作,构成如下:


图片


2.胜任力要素汇总


通过文献研究法获取胜任要素,确定要素维度及类型;分析梳理岗位职责,补充胜任要素,保证要素贴合岗位实际;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收集胜任要素,确保要素更具指向性。


图片


2.1通过文献研究法,获取胜任要素


对近年来关于呼叫中心班组长能力文献进行研习,经归类、筛选、去重后汇总16项班组长胜任力要素:


图片

2.2通过岗位职责分析,获取胜任要素


研讨分析Z公司岗位竞聘简章和岗位职责说明书,对工作内容进行打标归类,提取10项班组长胜任力要素:


图片


2.3通过绩优员工行为事件访谈,获取胜任要素


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了解班组长在管理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从中梳理、收集胜任要素,共四个步骤:


第一步:选取访谈对象。根据绩效考核排序,将排序结果三等分:绩优者、普通者、落后者,选取18人为访谈对象,绩优者6名,普通者6名,落后者6名。


第二步:访谈准备。结合STAR访谈原则,提前设计访谈提纲和访谈问题。


第三步:访谈实施。征得受访者同意后,以录音方式记录,通过录音转文字整理信息资料,累计收集录音资料18份,总时长16.38小时,人均访谈时长0.91小时。


第四步:资料整理与信息提炼。为保证访谈方向性,每访谈完一个对象,立即进行纪要整理。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共总结、提炼、汇总19项要素:


图片

通过上述三种方式共汇总四大类、45项胜任力要素,为模型创建建立基础。


3.胜任力要素提炼


因要素数量多,部分要素存在关联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消除要素间相关影响,提炼有效要素,确定主成分。在综合评价函数中,主成分权数使用方差累计贡献率,计算单个公因子引起的变异占总变异的累计比例,反映主成分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比重,保证权数确定更客观、合理。


第一步:专家团队研讨确定主要评价维度,对各项要素对评价维度的影响进行评测。


第二步:构建m*n(指标数量*评价维度)数据矩阵X,记为:

图片

第三步:数据中心化。为了消除指标之间的量纲影响,采用零均值法(z-score)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数据。

 

图片

图片

第五步:根据矩阵向量结果确定主成分个数。一般情况下,当纳入模型的要素经过向量计算后,方差累积贡献率大于80%时,可确定为主成分向量。45项胜任力要素经过计算后,满足以上条件的共计24项。


4.确定指标权重


采用优序图法进行权重计算,获取值结果后,使用SPSSAU(自动化统计产品和服务软件)自动建立优序图权重计算表,得到各胜任力要素权重值。


图片

上表中,最左侧平均值列为专家对该项要素打分的平均值,表格中0、0.5、1行与列相比较的重要程度,0表示A与B相比时,重要性A<B;0.5表示A与B相比时,重要性A=B;1表示A与B相比时,重要性A>B。将上表结果输入SPSSAU,自动得到权重计算结果。


(三)模型结果


结果显示,占比较高的胜任力要素为:解决问题能力、执行力、总结复盘能力等,与Z公司绩效考核指标及考核权重基本吻合,最终确定Z公司班组长胜任力模型:


图片


(四)模型验证


因班组长群体样本总体容量小,抽样结果可能无法服从正态分布,为验证模型效果,采用随机放回的抽样方法开展外包班组长能力胜任模型试点验证。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由外包主管对28名班组长按照24项胜任力素质要求逐一评分,其中非常符合(1分)、较符合(0.5分)、不符合(0分),最终评测分数=∑(评分*权重*100)。例如:班组长A执行能力为非常符合,则该题得分为1*7.81%*100=7.81分。题目满分100分,总分60分以上的班组长能力胜任、60分以下不胜任。


第二步:根据KPI排名及绩效考核排名对班组长进行排序,排序结果分为绩优者13名、普通者10名、落后者5名。


第三步:开展相关性分析,即班组长是否胜任与排序结果相关性。


经验证,13名绩优者中,11名“能力胜任”占比84.62%;10名普通者中,7名“能力胜任”占比70%;5名落后者中,1名“能力胜任”占比20%。由此可见,班组长能力是否胜任与KPI排名、绩效考核排名等工作表现相关性较强。


图片


04模型应用

Z公司将胜任力模型实践应用,在班组长选拔、技能提升、内部管理等方面调整工作措施,优化工作流程,改进工作机制。


(一)完善竞聘流程,选拔胜任人才


竞聘工作引入胜任力模型,丰富测试内容,优化考评方法,制定录用原则,完善人员竞聘机制,提高人员选聘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准确性。


1.提高人员选拔科学性。围绕胜任力模型设计笔、面试环节考评内容,除业务测试外,引入职业锚测量、霍兰德职业测试、压力测试等内容,对人员职业偏好、操守、价值观等进行综合测评,科学评价人员素质。


图片

2.提升人员评价全面性。增设考评环节:设计调研提纲,通过访谈法,对竞聘人员上级、下级及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三级访谈,对候选人职业素养、工作能力、学习能力等要素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的评分;采用第三视角观察法进行测评,通过情景再现、无领导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创造具备典型性的工作场景,根据模型内容,评价综合能力。


图片

3.增强人员聘任精准性。嵌套胜任力模型测算班组长胜任标准,制定聘任原则,对达到胜任标准且排名领先的竞聘人员,直接录用进入试用期;对即将达标的竞聘人员,可先予以录用,进行后期培养。


(二)紧贴岗位需求,提升胜任能力


基于胜任力模型,遵循员工成长规律,将行方业务运营需要、外包公司战略规划、员工职业技能提升相结合,设计更贴合成长轨迹,分阶段、有重点、更实用的培养体系,采用更具实践性、时效性、灵活性的培养方式,提升培养效果。


1.培训课程设计


1.1制定培训方案


运用理论、实证双循环方法,对班组长业务管控、人员管理、团队建设、风险防控等培训需求及能力现状进行多轮调研并实证修正,梳理出岗位认知、关键流程、业务能力提升、管理能力提升和工具使用等五大培训版块,设置相应课程。根据任职时间、适岗程度、班组业绩,划分实习期、适岗期、进阶期三个能力成长阶段,采取分层施教的培养方法,设计“阶段式”培训方案。


1.2确定课程优先级


设计调研测评表,组织专家团队对胜任力模型各项要素进行评测,根据评测结果确定培训内容优先级。实际培训时,可结合现场运营、课时长度、关联程度对课程进行调整合并,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图片

2.培训组织实施


2.1细分培训对象


按胜任力模型要求,对现有班组长进行测评,已达标班组长,按照能力测评结果安排培训课程,针对性提升胜任能力;未达标班组长,将与新选聘、储备班组长一同参加完整课程体系培训,全面培养和提升胜任能力。


2.2丰富培训方式


业务能力提升类课程,增加课后测试环节,检验培训效果;实践类课程,改变传统集中授课模式,增设实操练习、行动教学、座谈研讨等培训方式,充分发挥参训班组长主体性,提高学习主动性。引入Z公司自身案例,开展案例教学,研讨解决措施,找差距、补短板,解决班组管理难点、痛点。设计课后经验分享环节,讲师引导点评,梳理管理方法,复制优秀经验,提高授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