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双创”,顺势而为——致就业状态下的职业人士
来源: 时间:2015-10-21

李克强总理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来,“双创”的理念和实践不断升温。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政府要做创业创新者的“后台服务器”,通过不断完善所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不断清除制约“双创”的障碍,不断织牢民生保障之网,增强创业创新者试错的底气和勇气。10月19日开始的“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双创周)更掀热潮,政府围绕”双创“出台了多项政策。
 
那么作为一名就业状态的职业人士,面对“双创”的社会大潮,该如何做经营自我的战略、心态和行动优化呢?笔者谈三点想法。
 
1、 用“就业下的创业”心态持续创新

我国有逾13.7亿人口(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5.1),但不需要也容纳不了13.7亿个公司,对大多数职业者来说,在“双创”的大潮下,重点要思考的是“双创“中的“创新”。蓬勃、持续的创新源泉,常基于创业的心态、竞争的欲望,居安思危、突破条框的思考方式等,职业者需要把自己的就业思维转化到“就业下的创业”思维中去,就业的本质未变,但创新的智慧、思潮却能更加被激发、释放出来,这样的状态非常有利于打开自己职业发展的上升通道。
 
2、 在企业内部平台下创业

创业成功的概率往往不高,那些光鲜靓丽的创业成功者背后有着几何级数的失败者是社会公众不太能看得到的。创业,除了客户、模式、技术、团队、资金等初期所具备的基本条件之外,更需要扛得起压力和失败的雄心、肩膀,在很多职业者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下,脱身去创业,不一定是事业、生活平衡最恰当的选择。

不过,在企业内部平台下创业,不失为一种风险与保障兼顾的好策略。当然这首先得基于企业要构建内部创业的平台,企业可以帮助职业者把创新的想法变成产品、变成市场,取得公司、个人发展的双赢。联想的“神奇工场”、腾讯的“创业基地“、海尔的“HOPE平台”等不失为这方面的典范。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讲:“企业把自己变成创新平台的同时,也让员工变成了‘创客’,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和机会,给企业带来好处的同时,也给员工带来了好处,大家共同分享了创业发展的机会”。
 
3、从就业走向创业

对于职业者,如果你觉得你的创业豪情一直在内心激荡,你的肩膀可以承受失败的挫伤,你有良好的职业积淀做基础,你可以放弃现在的一份稳定或不菲的收入,你具备了从专才到整合者的角色转变,那么在“双创“这样的大潮下,你就应该甩开膀子干了。虽说创业是件不轻松差使,但机遇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彩虹总在风雨后。

西方创业的很多模式与国内不尽相同,也不见得可以直接照搬。如硅谷的创业故事往往是这样:一两个大学生、不修边幅的“疯子“和天才、一个新鲜的想法、一个车库或者仓库,然后就是一个小公司。彼此不关注身份地位,不关注国籍信仰,只关注雄心和才能。一般人们认为工作为了活着,而硅谷人认为活着是为了工作。

这种理念才到整合者的角色转变,那么在“双创“这样的大潮下,你就应该甩开膀子干了。虽说创业是件不轻松差使,但机遇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彩虹总在风雨后。

西方创业的很多模式与国内不尽相同,也不见得可以直接照搬。如硅谷的创业故事往往是这样:一两个大学生、不修边幅的“疯子“和天才、一个新鲜的想法、一个车库或者仓库,然后就是一个小公司。彼此不关注身份地位,不关注国籍信仰,只和我们东方文化有很大差异,但当要创业时,坚定的信念支撑却是和西方创业者相同的,因为大对数创业的道路并不是顺风顺水的,过程中的艰难险阻不可避免,尤其是在一开始的几年。
 
面对”双创“,对于职业者,尤其是在职业道路上已经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的职业人士来说,你同样可以顺势而为,更好地经营自我,共同分享创业发展的机会!
 
(作者中国呼叫中心与BPO产业联盟委员、顾问式培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