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生态底线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来源: 时间:2015-05-07

日前,在北京·贵阳服务外包及呼叫中心产业发展招商推介会上,经开区分别与华唐集团、上海积分通、贵阳货车帮、贵州大通恒瑞4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资金达5.1亿元,占全市签约资金的16.6%,在全市排名第2位。

这是经开区完善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又一次突破。

去年以来,经开区狠抓项目准入机制,建立招商引资项目评估领导小组,划生态“绿线”为招商“红线”,对进入经开区的项目进行产业结构、选址布局、环境评价、用地规模、综合效益等方面评估,对不符合产业规划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以来,因不符合产业规划,被经开区招商引资部门拒之门外的项目达12个,共计投资金额近40亿元。

守住了发展的生态底线,产业结构如何实现转型升级?经开区把眼光聚焦到大数据、新医药大健康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并围绕这些产业的关联产业,加快引进龙头企业,突破关键技术、延长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

以发展大数据产业为例,按照“产业聚集,联动引领,配套完善,快速发展”的顶层设计,凭借花溪大道沿线交通便利、生活服务设施齐全的良好条件,经开区通过盘活、改造花溪大道原汽车销售4S店,建设贵阳大数据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基地。

目前,该基地占地27亩,建筑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以发展服务外包及呼叫中心产业和电子商务产业为切入点,已形成呼叫中心坐席约4000席,投入运行坐席达1000余个。

今年以来,包括北京·贵阳服务外包及呼叫中心产业发展招商推介会的签约项目在内,经开区已新引进项目10个,主要涉及大数据和新医药大健康产业领域。

下一步,经开区将不断优化招商方式,完善招商工作机制,继续瞄准重点区域、围绕重点产业招商,重点吸引创新性企业进入经开区,加快大数据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以及新医药大健康产业聚发展,推动经开区经济跨越发展。本报记者 杨丰源